[心理諮商筆記]
獻給所有的成人以及父母,如何保護你身邊的孩子?
先能安心自在談性,才能和孩子談如何預防性侵害
今天總監要來講正經的心理事,有關於性侵害防治。如果大人的態度是不願意自在和孩子談性,就只是把孩子認識性的機會交給那些有心侵害孩子的人,因為他們知道孩子不懂。
隋棠 Sonia Sui 用她的身體力行實行了如何與孩子談性這件事。
事情是這樣的,每次當我跟波爾先生看電影時,只要鏡頭有做愛或是裸露重要部位的畫面,他總是會遮住我的眼睛說:這個你不要看,他用手遮住我的眼睛的動作之猛烈,讓我以為自己還是未成年,而且歐洲人不是都比較開放嗎?在跟我開什麼玩笑?
成人對性的態度將會影響孩子
第一次我覺得好笑,畢竟我也是三十好幾的女人了,到底有什麼不能看?我問了他為什麼有這樣的舉動,他說是父母從小會這樣制止他看到有關性的畫面。
但幾次之後我開始思考,是否這是每個人說到『性』這件事而會有的不同表現,可能傳達的是害羞、不安、尷尬或是無所適從的心理感受,而這些反應來自於孩子的父母。
接著我想到,如果我們有小孩,而他也是這樣用態度對待孩子,那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可能會是:喔,這個好像是不能講的東西,因為爸爸的態度很奇怪,所以這是不能說的事。當小孩遭遇到性傷害時,願意主動揭露事件可能就會更不容易,因為講性,很奇怪。
性教育先於性侵害防治
如果談到性就會讓人感到困窘或是不好意思,那是否更顯示性是一個社會文化中的禁忌話題?讓大部份的人避而不談。
總監五年前因為論文研究,針對兒童性侵害預防進行了深度研究,而在實作的過程中發現,在和孩子們談論如何保護自己免於性侵害之前,很重要的基礎是他們是否能跟我安心的談論有關性的話題。
不論是使用的性器官名稱、什麼叫性侵害及身體界線,不外乎都是先聽到孩子們的:哎額,好噁心喔!或是會用小雞雞、奶奶等,其實我感受到那是孩子們面對談論性這件事覺得不自在或奇怪,而我想這源自於他們環境中他人對於性的態度影響所致。當孩子們一直用起鬨的方式和揶揄的言語來面對性議題時,就很難進入到如何保護自己身體這個主題。
隨著活動的進行,我開始和孩子們用性器官如:陰莖、陰道等的正式名稱互動後,從一開始的起鬨,到慢慢地去瞭解他們對於說出性器官的顧慮,到最後可以直接說出名稱,進而討論性侵害的議題。
這些變化都讓我相信,如果孩子們有一個可正常談性的空間和對象,對於性的態度就會更加自信和大方,也會知道那些想要欺騙他們的人意圖是什麼。
教小孩如何揭露性侵害更重於強調如何保護自己
隋棠說:我在課堂上要做的,除了告訴孩子們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更重要的是,找出潛在受害者,所以當看到孩子們越是對課程投入、以及對我信任,通常越是受害孩子浮出水面的時候。
雖然在教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和辨識潛在加害者很重要,但性侵害發生的可能成因複雜,孩子未必有能力清楚辨別這是不是性侵害。不是說教自我保護不重要,過度強調自我保護反而可能會讓孩子增加自我責備和罪惡感,覺得:是因為我沒有保護好自己才會受到傷害。
Clancy(2009)在她的實務研究中指出,孩子身邊的成人更應該學習如何保護孩子的保護孩子免於傷害是成人的責任。
當成人對孩子表現出的態度是『你值得被尊重』,兒童對自己會有較正向的看法,而對自己無法控制的外在事件,也會較願意向人求助,維護自己的權益。
所以更重要的是成人如何幫助孩子清楚表達自我想法,以及協助辨識生活中可以訴說的重要他人,有助於性侵害事件的揭露。
如同隋棠說的,當孩子們在課堂上對她信任的時候,她就是那些孩子眼中的浮木,而身為成人的我們,是否可以成為讓更多孩子信任的那些人呢?
Clancy, S.A. (2009). The trauma myth: The truth about the sexual abuse of children-and its aftermath. New York: 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