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幸福路上- 蔡依林 

螢幕快照 2018-12-02 下午10.54.09.png

 

螢幕快照 2018-12-02 下午10.55.03.png

 

那個當初的我現在好嗎 你失落在哪一次搬家 但每次太陽落下依然往上爬 新的枝椏來自舊的傷疤

以為幸福不在這在別處 總是滿足別人要的滿足 一路追逐原來是我怕和自己獨處 我又是誰我卻說不清楚

成為了你理想的人了嗎 那故事後來有什麼留下 但每次太陽落下依然往上爬 新的枝椏來自舊的傷疤

 

這部動畫電影雖然邱總監沒有看過,但無意間聽到蔡依林為電影唱的主題曲覺得很有感。

就像歌詞說的一樣,我也問了現在的自己,我有變成當初理想的我嗎?

答案是...我似乎沒有想過自己三十歲了會是現在的樣子,會在倫敦待了兩年多,做著我沒想過的工作,違逆父母到這樣的程度(哈哈哈)

我父母應該也是從我大學畢業之後就一直吃驚到傻眼到最後覺得我失控已無法阻止。因為我就是沒有做那個他們心裡期望的乖女兒。

雖然好像總是在過去的經驗裡發現做錯了什麼或錯過了什麼,但沒有想到的是我也從裡面學到了什麼。

我想信很多人都會努力的想要滿足別人對自己的期望,不論是家人、主管或是另外一半。

螢幕快照 2018-12-02 下午10.54.43.png

曾經的我也是,我希望成為別人眼中很好的自己,所以我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或是總是為別人著想,有時候委屈了自己都不自知。

現在的我雖然也是看著過去的自己覺得很傻,會想著:如果是現在的老娘才不會這樣blablabla之類的咒罵。

但若沒有過去的那些傷疤,我也不會長出新的自己,也不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與其滿足在別人眼中自己的樣子,不如去想當我可以自在的展現自己時,那個才會是我理想的自己。

佛洛伊德的心理治療理論中的理想我和現實我認為,

心理學大師 Carl Rogers 早於50年代提出有關「自我概念」的理論,他認為一般人都有「現實我 (real self) 」及「理想我 (ideal self)」兩個自我概念。
 

「現實我 」即我們從現實中審視自己的看法,簡單來說,就是自我形象,例如:我是個有自信的人;
「理想我」即我們希望自己成為的樣子,例如:我希望自己是個勇敢又堅強的人。


當「現實我 」與「理想我」相符或接近一致時,我們對自己會較滿意,自我評價及自尊感也會更高;
相反,當兩者有較大差距時,我們會因為做不到理想中的自己而產生負面的情緒,自我評價會較低,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心理健康。

要讓「現實我 」及「理想我」更為一致,其中一個方法是調節「理想我」的樣子。

我們可以反思一下,「理想我」的標準形象是否真正合適自己?這些準則真的是我想要的特質嗎?還是這個社會價值觀下期望我有的樣子?
 

還有另一個方法,就是調節「現實我」的形象。有時候,我們未必對自己有足夠客觀的評價,忘記自己也有值得欣賞的地方。當我們開始多欣賞自己,自我形象也會有所改變,「現實我」就可以拉近

與「理想我」的距離。但其實「現實我」及「理想我」都是我們對自我的看法,都是個人的一部分。

我不喜歡總是把不如意的結果怪在他人或環境身上,所以現在我也在練習著做我想要的自己,而不是別人如何看待的我自己。

 

 

arrow
arrow

    Er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